全球81%的消費者希望“未來的電子設備”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加輕松。但是,他們對于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的“可為”和“不可為”領域卻持有截然迥異的看法。例如,全球71%的消費者認為,即使在未來,電子設備也只應作為人類的協助工具,我們自身的思維過程不應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些發現來自于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第二屆趨勢指數的調查。2018年6月,某市場研究機構受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委托,對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等國家的相關群體代表共7,000名消費者進行了該項調查。
導航系統和智能手機的智能語音控制在個人家庭用戶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制造商們正火力全開地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網絡,夯實智能電子產品現有的成功基礎。語音控制概念顯然在消費者群體中廣受歡迎:全球約60%的消費者贊成未來的電子設備能夠與人類進行對話,類似于Siri、Alexa和Cortana等人們熟悉的語音助手。中國(85%)、美國(68%)和意大利(66%)的消費者對未來能夠與電子設備進行對話興趣濃厚 。但是,全球也有17%的消費者對會“說話”的電子產品持有強烈的反對意見。
機器人的“可為”和“不可為”
消費者一致認為,數字助手不應太過“似人”:在回答關于未來服務型機器人應有的行為表現問題時,72%的受訪者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應保有機器的清晰可識別度。這一觀點的極力擁護者是意大利人(78%)和美國人(77%)。不過,即使在擁護度相對較低的日本,也有69%的人明確表示對此的支持。
機器人應能自主學習
相較之下,全球平均有72%的受訪者支持機器人應具備使用人工智能進行自主學習和應對新狀況的能力。同樣,也是72%的受訪者傾向于機器人能夠提供決策支持,不過人類應具有永遠的掌控權。
這一基本觀點普遍符合電子設備中的人工智能應用: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希望人工智能只是提供協助,而非取代人類的思維過程——根據近一次的調查,世界上持有這一觀點的群體占到71%。盡管如此,在某些國家堅持這一觀點的人數正在下降。根據2016年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趨勢指數顯示,持有這一觀點的德國受訪者比例還是82%,而今卻回落至67%。
另一方面,對于機器是否應當能識別人類情感并做出相應反應的觀點存在分歧。在日本和歐洲國家,僅約50%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在美國,這一數字維持在近60%,而中國受訪者反響尤為積極,達到85%。
2018年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
慕尼黑博覽集團董事總經理、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負責人Falk Senger先生表示:“正如趨勢指數所顯示的那樣,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正對未來的電子產品發展做出長遠、審慎的思考。11月13至16日在慕尼黑舉辦的2018年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上,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展商將展示呈現迅猛發展態勢的智能電子設備的世界。”
2018年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趨勢指數
2018年6月,某市場研究機構對美國(1,000人)、中國(1,000人)、日本(1,000人)、德國(1,000人)、法國(1,000人)、英國(1,000人)和意大利(1,000人)共7,000名具有相關群體代表性的消費者展開2018年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趨勢指數調查。
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簡介
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electronica)是享譽全球的電子元器件貿易博覽會及行業大會。作為博覽會的配套計劃,會議期間舉行汽車研討會(eAC)、嵌入式平臺會議(eEPC)、醫療電子會議(eMEC)和無線技術大會等研討會和行業大會。結合現場演示和實際應用的electronica體驗項目將于2018年首次在C6展廳亮相。自2016年起,electronica頒發了首個快速進步獎(Fast Forward Award)。2016年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約有73,000位觀眾及超過2,900家參展商參與。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始于1964年,每兩年在慕尼黑舉辦一次。下屆博覽會將于2018年11月13至16日舉行。
全球化的電子元器件博覽會
除了舉辦全球知名的慕尼黑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外,慕尼黑博覽集團在組織其他電子產品展覽會方面具備非常豐富的經驗,譬如: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和印度國際電子元器件博覽會。電子產品行業的相關展會還包括慕尼黑國際電子生產設備博覽會、慕尼黑上海電子生產設備展、印度國際電子生產設備博覽會和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
慕尼黑博覽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