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中小學開啟“機器人職業教育”

?機器人資訊 ????|???? ?2020-01-31

  記者劉皓然

 

  從中小學教育窺探“制造業的未來”?隨著計算機科技與人工智能(AI)技術的高速發展,未來制造業高度自動化已成為必然趨勢。為應對這種時代變化,不少國家已在教育領域加大相關學科的投入力度,愈發重視從小培養學生與工業級機器之間的“親密接觸”。不過也有一種觀念認為,這種趨勢是將“工廠搬進學校”,旨在將孩子早早培養成工廠的“熟練工”,只是“職業教育”的翻版。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近幾年來,全球各領域對工業級別的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需求激增。據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機器人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機器人設備交易已經從2014年的22.1萬部升至2017年的38.1萬部。該組織預計,這類設備今年的銷量將達到48.4萬部,明年則將突破55萬部。可以肯定的是,具備對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進行操作、安裝、維護以及糾錯能力的工作者,在未來將是炙手可熱的人才。

 

  在一些歐美國家,機器人相關學科已形成相對成熟的教學體系。根據美國大型機電設備企業阿美特克集團提供的參考,小學階段的機器人科目教學要從基本物理學入手,讓學生了解速度、慣性和彈性一類基本概念,接觸滑輪組這樣的簡單機械,以培養興趣和激發創意為主要目的。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就可以接觸相對復雜的機械結構,比如了解發動機、傳感器和遙控器等設備的原理。

 

  近年來,歐美不少中學紛紛與制造類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設機器人或機械工程相關課程,有的學校還不惜投入巨資引進工業設備、建立機器人實驗室。大多數學校旨在讓學生盡早接觸現代工業技術的基礎知識,培養他們操作工業化機器人的能力,也有少數學校就是為相關行業進行“定向培訓”。由于一些學校的合作方是全球名企,學生在結束課程后,可獲得頗具分量的企業認證書,對未來就業大有裨益。

 

  工業級別的機械設備往往外形笨重且“硬核”,把這種設備引進學校,有時會給人造成“校內開廠”的誤會。《紐約時報》稱,由于人們對“藍領工作”普遍帶有刻板印象,很多學生家長一聽到“工廠”這個詞,都會聯想到昏暗、骯臟甚至有一定危險性的體力勞動。

 

  事實上,學生在這類課程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更多是在扮演“工程師”的角色。美國俄亥俄州安娜公立學校是較早開設該類課程的中學之一。學生在課堂上需要運用編程知識操作機械臂,用計算機代碼命令它完成對物體的自動分揀。安娜中學特意把這門課安排在主教學樓,并未放在該校的職業教育中心。與此同時,校方還斥資1800萬美元進行相應的改造與升級,擬完善教學所用的硬件設施。據了解,該校的機器人課程受到了美國制造工程師協會(SME)教育基金會與本田公司的大力協助,其中前者已幫助美國約50所高中啟動了類似的教學項目。

 

  據行業預計,全球制造業2030年將面臨790萬人的勞動力缺口,如何改變人們對該行業的偏見將是一項“全球性挑戰”。但仍有網絡輿論質疑,該類教學項目商業目的明顯、旨在送學生“進廠”,并讓他們維護機械設備。不過不少學生也樂觀地表示,有一技傍身,今后擇業范圍寬泛得很,沒必要非進制造業。

 

  其實,近年來,AI、機器人相關科目的學習在全球都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在現代工業發達的德國,不少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可以接觸到工業設備、學習機器人編程,且相關課程具有一定深度,一些中學的課程跨度長達兩年。歐盟委員會先進科技、產業聚落及社會經濟處負責人恩格爾曼認為,這類課程可以在全歐洲范圍內復刻、推廣。

 

  墨西哥政府教育部門對該類學科也展現出愈發強烈的推廣意愿。據該國機器人專業教育指導機構Robotix創始人馬丁表示,他們已在全國1400多所學校和教育機構開展過教學項目,既給學生上課,也對老師進行培訓。據了解,公立學校對相關科目的推廣熱情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長的強烈訴求:在家長看來,今后孩子要想找工作,機器人修理、設計和編程等方面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樣的意愿在亞洲也能找到共鳴。在韓國首爾一所機器人專業技術學校,老師們經常教導學生:“你們今后是想被機器人搶走飯碗,還是親手制造并控制它們?”為成為行業專家,很多學生異常刻苦,經常深夜還在擺弄機器。他們的“畢業設計”,就是按小組制造出機器人作品。《日本經濟新聞》稱,日本文部科學省此前已向全國公立小學推廣計算機編程,明年更將成為小學必修課,讓不少老師都頗有壓力,因為很多教師對于編程、機器人這類概念也知之甚少,需要抓緊學習。

 

免責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網站所有人,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